【石家庄家教-教案分享】-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2019-10-23 00:00:00     浏览次数:1036次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教案

上课时间

2019.10.22

课程内容

第四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课教学目标

教师目标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学生目标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本节课重难点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学生回答】地震波。

【讨论】你知道其机理吗?【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1、划分依据: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分类及特点:

分类

特点

可通过的物质

传播速度

共同特点

纵波(P)

固体、液体和气体

较快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性质而变化

横波(S)

固体

较慢

【思考】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如果是在船上呢?

【点拔】当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先到,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后到,所以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然后是左右摇晃到;而如果是在船上,因为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所以人们只会感觉到上下跳动。

【过渡】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但实际分析的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这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

【指导读图】读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特别强调】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界面(平均地下33Km处),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处)。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地球的内部结构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归纳总结】【板书】2、划分界线: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

位置(大陆部分)

地震波传播特点

莫霍界面

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在地面下平均2900千米处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

【指导读图】读投影片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特别强调】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地球的内部结构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归纳总结】【板书】3、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及其特征

[注意: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

1.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的位置关系。

2.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由于这一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就像烧红的玻璃,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熔融状态,犹如倾倒的浆糊。

3.地幔的物质成分?主要是硅酸盐类,铁镁是硅酸盐类物质中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组成物质与化学成分的区别。

4.内核为何是固体?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难点讲析:

(1)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

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

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2)内核为何是固体?

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

解析: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过渡】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对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

【板书】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思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地球的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范围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归纳讲解】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如图所示),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教师小结】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外部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这些结构和圈层所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相应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