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家教-教案分享】高一地理-第三课 地球的运动

2019-10-18 09:53:19     浏览次数:1026次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教案

上课时间

2019.09.10

课程内容

第三课 地球的运动

本节课教学目标

教师目标

1.    要认识和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周期、速度、

2.区分恒星日和太阳日掌握自转角速度、线速

3.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目标

1.要认识和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周期、速度、

2.区分恒星日和太阳日掌握自转角速度、线速

3.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重难点

重点:

1.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    太阳自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教学过程

设问质疑,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我们的地球为什么不是正球型呢?古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

【总结讲解】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要辩证的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正确,但对于江西而言却是很不科学的。学完本节内容,同学们便会知道问题的原因,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13,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类比情境,剖析问题

【新课讲究】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的运动知识,我们知道,地球的运动形式有自转、公转的两种形式。现在我们先来了解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自转的特征

1、地球自转的定义

(让学生自己波动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提问】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地轴就是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的有这么一根轴吗?

【讲解】正确。地轴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自转方向是怎么样的呢?(自东向西旋转)

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角度演示地球仪自转)请同学们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再看,自西向东旋转

 

地球自转方向

侧视:自西向

俯视:北极俯视——逆时针

南极俯视——顺时针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2、自转周期

【提问】假如今晚8时在某一地点看到某一颗恒星,明晚要在同一地点看到同一颗恒星应在什么时刻去看到呢?

【总结】由于在计算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分别是太阳日和恒星日

 

太阳日:是指连续两次看到太阳的时间间隔,时间是24小时,是我们平常所使用的时间

恒星日:连续两次看到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时间是23小时564

太阳日恒星日=356

这样说可能同学们还很难区分太阳日和恒星日是吧?那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和老师一起做一个小游戏,来区分太阳日和恒星日。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360度后并不是对着太阳,没看到太阳,所以太阳日是比太阳自转360度所用的时间更短。太阳日是24小时,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又因为当以遥远的恒星当参考物时,可以忽略地球的公转,所以一个恒星日就是地球自转一圈360度所用的时间是23小时564

太阳日恒星日=356

【过渡】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看书引导】请同学们看P141.16,思考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角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南北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

角速度和线速度

根据自转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多少?回答15°/小时

非常正确,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外,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都是一样的。根据360°/24小时来推算,地球自转角速度大约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及南北极点角速度为零。

线速度是随着纬度升高而减小

3、创设情境,巩固提高

【情境1】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时间来说明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情境2】炮弹偏离目标来说明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情境3】宾馆里的时钟显示不同的时刻来说明同一时刻不用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五、板书设计

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地球自转的定义:

2、地球自转方向:

3、地球自转周期:

4、地球自转速度: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略)

(过度)昼夜的更替、时差的产生、四季的变化,都是因为地球运动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地球的自转能带来哪些地理现象。

三、地球自转与时差

师:大家知道,地球自己不能发光。看地球仪的演示,如果地球是透明的,还有昼夜之分吗?

生:没有,整个地球都是白昼。

师:很好。可实际上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地球的不透明就使地球上有了昼和夜的分别。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一面是白昼和一面是黑夜。

师:非常正确。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形成昼夜现象。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个半球是黑夜,即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也就是中间的大圆圈,叫晨昏线,或者叫它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有什么区别呢?

师:由夜变为昼的半圆弧叫做晨线,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昼半球,即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白昼时段;由昼变为夜的半圆弧叫做昏线,昏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夜半球,进入黑夜时段。

师:晨昏线的位置是不是静止的?

生:不是,晨昏线的位置在不断向西移动。

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晨昏线的位置也在不断地移动,地球自西向东转,晨昏线则自东向西移动。再看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有什么关系呢?

生:垂直。

师:答得好。晨昏线一定垂直于太阳光线,并过平面图中的中心。再给大家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太阳高度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

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假如这个红点代表就是你站在那儿,你看到的昼和夜是怎样变化的?

生:昼夜不停地交替。

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停地交替。

(板书)1.昼夜交替

师: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过去人们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天,人们的起居作息也深受昼夜交替的影响,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因此,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板书)2.地方时

师: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经度相差,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19世纪中叶,欧美一些国家开始采用一种全国统一的时间。随着长途铁路运输和远洋航海事业的日益发达,国际交往频繁,各国采用的未经协调的地方时,仍给人们带来很多困难。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我们已经知道,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

1)有的国家根据本国所跨的经度范围,采用半区时,即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时区的边界经线的地方时。例如,亚洲的印度(东5.5区)。(2)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采取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例如,朝鲜位于东八区和东九区之间,但采用东9区的区时。(3)还有的国家虽然领土跨度很大,但仍采用一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国领土跨5个时区,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全国目前统一采取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时区和国际日界线。

1)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

生:经线。

师:(2)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分为哪几个时区?

生:依次分为东西各12个时区。

师:(3)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

生:东十二时区和西十二时区合二为一。

师:(4)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东京、纽约分别在哪个时区?

生:伦敦在0时区、开罗在东二区、莫斯科在东三区、北京在东八区、东京在东九区、纽约在西五区。

师:(讲解区时的计算方法)(1)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所得余数<7.5,则整数即为时区序号;所得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2)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异区相加,同区相减。

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东加西减。

师:再强调一次地方时的基本计算方法:(1)地方时计算--东加西减,4分钟,15°1小时:已知A地的地方时,计算B地的地方时,B地在A地的东(西)面用加(减)法,两地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4分钟(1小时)。(2)地方时计算尺:在下面计算尺上把AB两地按经度分别标示,再按"1"法计算即可,

(承转)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板书)3.日界线

师: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请大家看教材P171.21,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日界线和180°经线吻合吗?

生:不吻合,日界线并不完全在180°经线上,而是稍有曲折。

师:很好。这是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避开了陆地。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所以,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补充:自然日界线---地球上地方时为0(子夜)所在的经线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了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和日界线等知识,了解了晨昏线的特征、昼弧和夜弧的分割、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利用日界线进行日期的判断等。这些知识是本章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中的重点,对你的日常生活也会有现实的帮助。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些巩固练习。

 

 

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地球不停地自转,不仅使昼夜不断地交替,产生了地方时,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地转偏向力。受这种力的影响,凡是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要发生一定的偏转。 (引导)物体在前进中怎样发生偏移呢?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解释说明(投影图片)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沿地表做水平方向运动的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注意:一定是顺着物体前进方向。这就如同我们在马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一定要靠右行(北半球)。这种偏转现象对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气流和水流表现得最为明显。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情况(投影图片)

(承转、过渡)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的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复习:自转和公转规律

提出问题:地球是以什么样的状态绕日运动?能否给大家做一下演示?

强调重点: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的产生:

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

地轴与赤道平面垂直(90°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

地轴与黄道平面斜交(66°34′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23°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在地球绕日公转一年中,太阳直射的位置发生变化:

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提出问题:通过演示能否说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最北和最南界限?为什么?

(依据:地球是球体、黄赤交角为23 °26   ? 

1 太阳直射范围:读图:1.24

北纬23 °26 ?至南纬23 °26 ?之间。

一个回归年:太阳完成一次回归运动

36554846

2)二分二至日形成:(北半球而言)

夏至日:6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纬23 °26 ?。秋分日:9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冬至日:12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纬23 °26 ?。春分日:3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读图:1.24

板图:地球绕日公转位置图

总结:每年冬至日(1222),太阳直射在最南的一条纬线-23°26′S,此后开始向北移动,大约过三个月,到第二年春分日(321)到达赤道上,然后再继续向北移动,622日夏至日时直射在最北的一条纬线--23°26′N,过了这一天就开始向南返,秋分日(923)回到赤道上,然后继续向南移动,到1222日冬至日时,又直射到最南的纬线--23°23′S上,过了这一天又开始向北移动。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地在南、北纬23°26′的纬线上做周期性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板书)所以,在天文地理学上把23°26′N的纬线和23°26′S的纬线称为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548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我们所用的公历(阳历)一年365天就是由此而来。公历中规定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在二月份加一天),而在400年中又减少3(凡是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不是闰年)是根据其尾数得来的。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太阳可以直射,近地面获得的热量最多,所以这一地带称为热带,是五带中惟一有阳光直射的地带。关于这一部分我们还将在后面做详细叙述

板书设计:

① 太阳直射范围:

地球自转--赤道平面                                23°26′N23°26′S之间。

黄赤交角(23°26′

地球公转--黄道平面                                ② 形成二分二至日(四季)

课后作业

完成相应习题练习